新闻中心
金融气象:绿色金融的新机遇看全国表委员这样说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气象、金融等行业的全国表委员围绕如何更好推进金融气象发展积极献言献策:
“气象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和气象条件对金融业的影响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需引起高度重视。”
“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需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披露,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声誉。”
“金融气象体系化发展需以政策为牵引、以数据为核心、场景为突破,通过多方协同实现风险减量与效益增值。”
近年来,气象部门以数据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在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防线”等方面持续深耕。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依托中国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共推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衡量经济实体风险敞口的金融气象指数服务,覆盖农业、能源、电力等多类气象敏感行业。
平台集在线可视化分析、极值数据快速检索、指数预测预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于一体,为创新金融风险管控和气象敏感行业风险管理提供实用工具。
国家气象中心与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2005年起开始合作开展面向农业服务的天气衍生品研发,于2009年发布第一版温度指数,2022年正式发布“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
该温度指数涵盖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22座基准城市,包括日平均温度指数(DAT)、月累积平均温度指数(CAT)等,旨在为相关温度敏感行业提供直观、全面的气象数据信息。
2023年以来,中央气象台与大商所持续探索温度指数服务实体经济路径,国内首创“天气指数保险+衍生品”模式。目前,国内市场已自发落地了8个挂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的应用项目,覆盖大宗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开云APP平台电力销售和居民生活等多个应用场景。
2021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共同针对天气衍生品期货开展标准化、抗操纵的气温指数研发,并于2024年正式发布气温指数。
该指数涵盖最低气温等6项子指数,首次将我国气温指数回溯至1991年,形成连续至今34年的时间序列结果。
注:地图中不同颜色代表区域指数分区示意,具体如下:紫色——严寒地区;蓝色——寒冷地区;绿色——温和地区;黄色——夏冷冬热地区;粉色——夏热冬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