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如何构建多元化广覆盖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

2025-03-1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同时,发挥资本市场优势,构建多元化、广覆盖、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

  过去一年,我国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中国人民银行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2000万元,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地方相应建立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

  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2024年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9%,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较5年前下降2.49个百分点。

  同时,普惠金融服务已经覆盖更广泛的群体。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覆盖约1/3经营主体。

  揭阳玉石城的小微企业希望能拿到更好料,打磨出更好的中高端玉石,摆上全国各地的玉石展台;邯郸童车加工厂的小微企业希望能有更多的童车需求,组合无数个零部件为孩子的童车留下记忆……2024年12月1日,新消费数字科技服务商乐信宣布旗下分期乐普惠启动“相信微小梦想”普惠金融百亿支持计划,给因筹集资金或等陷入困境的他们带来了希望。该计划旨在通过普惠金融服务,链接超百亿资金,助力更多下沉市场产业带上的小微小小微企业拼搏向前。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大大提高,乡村振兴、开云APP下载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增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整体来看,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如何构建多元化广覆盖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

  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应用于普惠金融,能够为量大面广的普惠金融需求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已成业内共识。

  “银行机构应深刻认识科技赋能的重要性,促进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资产安全性、机构财务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积极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打造更为精准、高效的信用评估新体系,以缩短贷款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成功率。同时,勇于创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与的多元化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说。

  杜志雄指出,普惠金融发展已经由原先的政策驱动、监管导向,逐渐变为金融机构的自主选择,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增长,同时压降成本、提高盈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课题,而数字化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我们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业务。”乐信相关负责人说,如分期乐普惠“精准的风控识别”能力,在识别、需求匹配等方面,通过数据建模和自动化操作,结合线下更具透明度和信息交流准确性的非结构化信息,精准定位到有急需资金且符合风控资质的群体,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更具成本效能的普惠金融服务,真正将更多的资金需求人群纳入到评估体系之内,解决小微企业面临金融机构的“评估排斥”难题。此外,分期乐普惠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凭借数字赋能和平台服务,构建了一站式、高匹配的综合服务,其两大核心优势之一的“放款快”能够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金融服务。

  “目前缺少针对个人征信修复的细则,用户缺乏规范、透明、便捷的途径进行个人征信修复,大量因为临时、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历史逾期的消费者,在不良信息保存记录的5年内,难以重新获得优质信贷供给,不利于更好发挥消费信贷促消费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在提交的关于优化个人征信修复制度的建议中指出。

  周桐宇在建议中提到,近年来,征信投诉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主要集中在历史短期逾期记录上。现行的征信记录年限“一刀切”政策,使得许多因短期、非恶意违约的消费者长期受限,难以获得优质的信贷服务。这也导致信用修复骗局频发,一些不法分子钻监管漏洞,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反催收、铲单”等名义,损害公众财产安全,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对此,周桐宇建议,重新审视不良征信记录年限,针对已按时履约的群体适度放宽。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5年,一刀切政策导致大量消费者因历史违约无法获得优质信贷供给,应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群体申请缩短不良征信记录年限。例如,当用户正常履约还款超过半年,可申请取消2年以前的历史逾期记录,从而帮助其重新获得低利率信贷支持,提升生活保障能力。

  “出台征信报送口径放宽的阶段性政策,针对小额、短期的非恶意逾期行为予以豁免。”她提到,疫情期间央行出台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个人经接入机构认定后,相关逾期记录可不上报。建议延续性出台为期1-3年的阶段性政策,允许金融机构基于自身情况决定对用户逾期行为的容差政策,给予用户一定宽限便利。

  周桐宇同时建议,加大信用修复黑灰产的打击力度,并推动完善个人征信修复法规细则。一方面,针对打着“征信修复”幌子的各类黑灰产,应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研究出台个人征信修复法规细则,积极鼓励银行、消费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开展试点,推出线上、规范、便捷的个人征信修复产品入口,借助规范化、体系化的行业监管及试点开展,全面挤压黑灰产生存空间。

搜索